中国赤潮资讯


□海浪泥沙加剧海啸威力
《中国海洋报》国际海洋版 2005年4月26日

海浪泥沙加剧海啸威力

  本报讯 据德新社近日报道,明斯特大学地理和古生物学学院海因里希·巴尔布格教授说,现有的科学模型将纯净的海水视为海啸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海啸的破坏力,仅研究海浪的形状或高度是不够的,应该考虑到海浪裹挟的沉积物的数量和类型,这样才能对海啸的威力进行准确预测。

  在去年底印度洋海啸后,巴尔布格和同事前往印度和肯尼亚等遭到海啸袭击的地方采集土壤和泥沙样本,寻找海啸巨大破坏力的成因。他们发现,海啸引起的大潮中含有大量沙子和淤泥等固体颗粒,而这种潮水对建筑物和陆地的破坏力比纯净的海水更大。(金 友)

~~~~~~~~~~~~~~~~~~~~~~~~~

□韩国发现可引发赤潮的新生物!

    近日韩国研究组在南海岸发现了可引起赤潮的新种生物。 首尔国立大学海洋研究所赤潮研究中心30日表示,对在庆南马山海域采集的引发赤潮的生物基因(DNA)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了目前为止没有发现的新物种,并于最近获得了国际学会的认可。
研究组以世界海洋生态学家、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戴安•斯迪克(音译)的名字结合“杀死其他赤潮生物”之意的拉丁语“algicida”将此生物的名字命名为斯迪克里亚•阿尔兹西达(音译,Stoeckeria Algicida)。 此次的研究结果将刊登在国际《真核微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 》7月号刊中,而有关此种赤潮生物特性的论文将刊登在《海洋生态学(MEPS)》8月号刊中。 首尔国立大学研究组发现的可引发赤潮的生物与在美国因对水产业产生巨大损害并残害人命而被称为恐怖的可引发赤潮的剧毒性有毒甲藻相比,大小和形状相似。 国内的受害情况是,去年6、7月在庆尚南道巨济~马山前海两次引发大规模赤潮,给渔民造成了1亿多韩元的经济损失。
赤潮研究中心教授郑海镇(地球环境科学部)表示:“斯迪克里亚•阿尔兹西达在每毫升海水中可繁殖2万个,特别是有吸食鱼类细胞之后吃鱼的能力,所以正在研究是否可导致鱼类成群死亡。” 郑海镇还说:“引发赤潮的生物通过国际船只的平衡水(船只为了维持平衡贮存在船底,然后排出的水)散布到世界各国。海水温度上升的夏天赤潮扩散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应该准备对策。” 另外,韩国海洋研究院海洋生命科学中心的金尚珍、李廷贤博士研究组于去年3月发现了一种新种细菌,该细菌可以杀死可引发赤潮的生物,他们将该细菌命名为“克鲁蒂亚•阿尔兹西达(音译,Kordia Algicida)”并在2个月后发表在英国微生物学会刊物上。
(来源:《东亚日报》 2005年6月1日)

http://www.cutech.edu.cn/guowaikeji/003133.asp

~~~~~~~~~~~~~~~~~~~~~~~~~

重要新闻!

舟山花鸟山海域发现大面积赤潮,藻种为米氏凯伦藻!——消息来源:2005年6月3日,CCTV-1新闻联播。

□浙江突发含毒赤潮 污染面积达7千平方公里

2005年06月03日01:51 现代金报

  金报讯 浙江近海首次发现大面积含毒赤潮。昨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受省政府委托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本次赤潮受污染面积已达7000多平方公里,并在继续蔓延;“元凶”米氏凯伦藻对水产品的影响正在紧急检测之中。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认为目前赤潮尚未对浙江的初级水产品产生影响。

  浙江北部海域“毒赤潮”正在蔓延

  5月30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海监飞机在浙江北部海域巡航监视时发现,在舟山花鸟山、嵊山、中界山、朱家尖、虾峙岛等一线两侧10公里范围海域出现大面积赤潮,面积已达7000多平方公里,并且在继续蔓延之中。赤潮颜色为暗红色和淡紫色。

  5月31日,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从上述海域的朱家尖东部及虾峙岛海域监测到的赤潮生物疑似为国际公认的含毒的米氏凯伦藻;舟山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31日和6月1日在嵊泗嵊山现场监测到的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另据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在南麂尖山、破屿、上马鞍等海域也发现了面积不等的米氏凯伦藻和具齿原甲藻。

  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昨日介绍:这样大规模的含毒赤潮,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

  影响海域贝类采捕活动紧急叫停

  据省海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未接到有关因本次赤潮使鱼类、贝类受到伤害的报告,但鉴于本次赤潮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有可能向养殖区蔓延,对浙江的渔业生产和水产品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为最大限度地减轻赤潮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省政府决定紧急启动“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从即日起,暂停赤潮影响海域内的贝类采捕活动;沿海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有影响海域的巡航检查,并广而告之宣传到户,指导养殖渔民要避让风险以及避免抽用被赤潮污染过的海水;沿海各地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密切关注赤潮的变化情况,及时帮助和指导水产养殖单位和渔户采取必要的防范应对措施。

  专家提醒慎食贝类水产品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到本次赤潮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但又关部门正密切监视海水养殖的初级水产品的质量状况,一旦监测到水产品可能影响到食用安全,将立即阻止有关水产品进入市场。

  省政府要求当前沿海各地的工商、卫生、质检、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坚决封堵织纹螺、海捕河豚鱼等有毒水产品的上市流通。

  由于本次赤潮没有影响到海涂,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昨提醒广大消费者不必对本次赤潮产生恐慌,可以放心食用鱼类水产品,慎用或暂时不用贝类水产品;有关本次赤潮对水产品影响的最后检测结果一出来,会立即向社会公布。 记者 张继东
http://news.sina.com.cn/c/2005-06-03/01516828267.shtml
~~~~~~~~~~~~~~~~~~~~~~~~~
□浙江近海发现大面积赤潮

浙江近海近日出现大面积赤潮,舟山花鸟山、嵊山、朱家尖等海域的赤潮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监测显示,这次发现的赤潮生物种怀疑为米氏凯伦藻,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安全存在潜在威胁。
来源:央视国际2005年06月03日新闻联播,国内简讯
http://www.cctv.com/news/xwlb/20050603/102673.shtml

~~~~~~~~~~~~~~~~~~~~~~~~~
□浙发生历史最大面积疑似米氏凯伦藻有毒赤潮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3日电 (记者裘立华)浙江省自5月30日开始在近海海域发现大面积赤潮,目前面积已经逐步扩大至700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优势种疑似为有毒的米氏凯伦藻,这是浙江省有记载以来范围最大的疑似为米氏凯伦藻赤潮。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2日举行发布会,通报了本次赤潮的有关情况。5月30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在浙江省北部舟山海域发现颜色为暗红色、淡紫色的大面积赤潮,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部分海面漂有大量藻类残骸;进一步监视发现,面积已逐步扩大至7000平方公里以上。5月31日和6月1日,监测部门在温州附近海域发现340平方公里的赤潮。目前赤潮的优势种初步被断定为具有毒性的米氏凯伦藻,有关科研部门正在做最后的鉴定。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说,鉴于这次赤潮面积大、范围广,对浙江省渔业生产和水产品安全有一定的潜在威胁,为最大程度地减轻赤潮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浙江省已紧急启动了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

林东勇说,由于本次赤潮有可能在贝类体内积累毒素而影响食用安全,浙江省有关部门已经暂停赤潮影响区域内贝类等采捕活动,要求海涂养殖单位和农户采取必要的防范应对措施,同时工商、卫生、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做好防范工作,严格控制织纹螺、海捕河豚鱼等有毒水产品的上市流通。

林东勇提醒说,目前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还没有接到赤潮区发生鱼类、贝类的损害报告,消费者不必要对海洋生物食品恐慌,由于浙江省已经采取限制赤潮影响区内贝类采捕的措施,同时鱼类和滩涂类贝壳不受赤潮影响,所以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目前监测部门正加强赤潮发生海域的监视监测,密切关注赤潮的发展动态。由于目前浙江省的天气情况有利于赤潮生物繁殖,赤潮还将维持一段时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将及时向社会通报赤潮情况。(完)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2005-06-03 14:22:50)
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3/content_4368681.htm

~~~~~~~~~~~~~~~~~~~~~~~~~
□浙江近海海域爆发大规模赤潮

昨日,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宣布: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的海监飞机日前在浙江北部海域发现大面积赤潮。浙江海洋与渔业部门经进一步监测发现,赤潮面积已经超过7000平方公里以上,目前仍在持续发展之中。浙江海洋与渔业部门专门提醒消费者,由于赤潮未扩展到养殖区,而且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现在水产品市场上销售的鱼类、生长于沿海滩涂的贝类可放心食用,但非滩涂养殖的贝类应慎食。爆发主要缘于天气炎热
  据了解,此次赤潮主要爆发在长江口花鸟山、嵊山、中街山、朱家尖、虾峙岛等近海海域,爆发原因主要是近期天气比较炎热,同时长江口富营养化严重,使藻类得到了充足的养分。此外,此次赤潮是浙江有记载以来,范围分布较广,且以国际上认为具毒性的米氏凯伦藻为优势种的赤潮。按照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米氏凯伦藻会分泌溶血性毒素。但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仍未接到由于上述赤潮区影响而发生鱼类、贝类死亡的报告。主要殃及沿海岛礁贝类浙江海洋与渔业局专家表示,食用赤潮区的贝类是否对人体有害,还在等待检测报告。但米氏凯伦藻毒素不会在鱼类体内积累(除河豚鱼之外),所以可以放心使用鱼类。而当赤潮退去后,贝类中的毒素会逐渐排出。
  该局副局长林东勇表示,由于此次赤潮主要爆发在近海海域,主要影响到沿海的岛礁贝类,还未影响到滩涂上的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目前,浙江海洋与渔业部门已经暂停了赤潮影响区内的贝类等采捕活动。由于目前浙江省的天气情况有利于赤潮生物繁殖,赤潮还将维持一段时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将及时向社会通报赤潮情况。浙江已加强海产品管理据悉,去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在通报浙江舟山特大规模赤潮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时,使用了“可能”两个字,触动了消费者极为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经。当时,舟山几家在北京销售水产品的大公司同时接到各大超市、餐馆的产品撤柜通知。而上海有关方面也要求在沪销售的所有舟山水产品提供食品安全检测报告。
  有此前车之鉴,浙江海洋与渔业部门专门提醒消费者,浙江的工商、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加强了对海产品的管理,除织纹螺、海捕河豚鱼等个别有毒水产品外,可以放心食用鱼类、滩涂贝类等海产品,不必恐慌,不必“因噎废食”。

《东方早报》2005-6-3
http://www.envir.online.sh.cn/info/2005/6/63108.htm

~~~~~~~~~~~~~~~~~~~~~~~~~

□浙江省近海现赤潮 鱼类和滩涂生贝类可放心食用

东方热线 2005年06月03日

  我省近海海域5月30日起出现大面积赤潮,美味的海产品我们还能不能放心吃?昨天,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本次赤潮的有关情况。目前,我省的鱼和蛏子、血蚶、文蛤、泥螺等所有滩涂生贝类都可以放心食用,而赤螺、蜊贝等目前污染情况尚未测明的礁石生贝类将限制上市,织纹螺、河豚鱼建议避食。

  目前,省海洋与渔业局已组织沿海各地各相关部门,24小时监测赤潮发生海域,暂停赤潮影响区域内的贝类等采捕,并及时向公众通报海产品安全质量情况。

  赤潮里发现有毒的米氏凯伦藻

  5月30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在舟山海域发现颜色为暗红色、淡紫色的大面积赤潮,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部分海面漂有大量藻类残骸;进一步监视发现,面积已逐步扩大至7000平方公里。5月31日和6月1日,监测部门在温州附近海域发现340平方公里的赤潮。

  31日,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发现,现场监测到的赤潮里竟然有米氏凯伦藻,随后,这种有毒的藻类也在舟山、温州洞头三盘港等海域发生的赤潮里发现。

  “本次赤潮是我省有记载以来,首次大面积发现米氏凯伦藻的赤潮。”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介绍。据国家海洋局认定,米氏凯伦藻会分泌溶血性毒素,引起鱼类死亡。

  “但目前还只能说疑似米氏凯伦藻。”林东勇补充说明,因为省海洋与渔业局目前尚没有接到由于受赤潮影响而发生鱼类、贝类死亡的报告。

  赤潮尚没有影响到近海海涂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鱼类绝对没有问题,而海涂贝类目前也可以放心食用。”林东勇表示,即使鱼吃了有毒的米氏凯伦藻而死亡,但只要食用者将鱼腮去掉,毒素并不会进入鱼体而影响食用者健康,而目前赤潮尚没有影响到近海海涂,网箱养殖、围塘养殖等海涂养殖的蛏子、血蚶、文蛤、泥螺等,都没有受到毒赤潮的污染。

  让渔业部门担心的是,有一部分礁石生贝类,如织纹螺等会吸附藻类毒素,广东曾发生过有人因误食被赤潮污染的螺而中毒的事件。目前,我省海洋与渔业局已对赤潮发生区域的贝类采样,检测结果不久将向公众公布。
来源 今日早报

http://dailynews.cnool.net/news/20050603/20050603083701216.shtml?id=345456

~~~~~~~~~~~~~~~~~~~~~~~~~
□网络其他相关新闻

浙江爆发大面积赤潮
http://www.lyrt.com.cn/news/ReadNews.asp?NewsID=7280&BigClassID=19&SmallClassID=18&SpecialID=0

疑似有毒赤潮现身浙江近海 建议近期避食辣螺等
http://biz.zjol.com.cn/05biz/system/2005/06/03/006125691.shtml

温州海域大面积赤潮致鱼类死亡 养殖户注意水色
http://www.pingyang.gov.cn/newscenter/Info_Read.asp?NewsID=70151&BigClassID=34&BigClassName=&SmallClassID=55&SmallClassName=&SpecialID=0

-- home